top of page

留学生多面临心理压力与挑战

 

中国人推崇的是「努力苦干」文化,认为以勤补拙必能有所成就;而西方社会则尊重「自然发展」,认为孩子有其天生的才能,应让他们顺应环境而成长,并予以培养。这点一般港妈都心知肚明,他们其实过份地孩子的按排及呵护,是反影他们对孩子缺乏信心。

 

长青藤大学释放读书压力的传统

在长春藤学校就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天资过人,你必须要有点底子并同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然而,课程的压力仍然存在。所以某些长青藤大学有方法于考试日前有他们释放读书压力的传统,并一路维持至今。

 

哈佛大学的传统让学生在每年两次的考试前子夜裸跑,然而,这裸跑却是演变自早期学生纷纷打开窗户,大声叫喊10分钟,即所谓「Primal Scream/ 原始吶喊」的传统。

 

在纽约那边的哥伦比亚大学每年在的有机化学大考前的那夜,军乐队会操入图书馆,所以被称为「Orgo之夜」(Orgo 是Organic Chemistry 的简称),这持续了50多年的传统发展到现时,成为长达一个小时演奏,同时他们还会大讲笑话。

 

名校华裔生的心理压力较大

相比白人和黑人学生,华裔学生在名校较易因压力而郁郁寡欢,名校华裔生为何心理压力大?下文是一位来自美国麻省波士顿的华裔心理医生刘立对移民子女的分析,往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参考一下。

 

华裔学生难以适应常春藤大学「自助餐文化」,华裔学生从小就追求优异的考试成绩,很多华人父母们呕心沥血地培养孩子进入名牌大学,原以为孩子的未来从此获得保障,可是有些却事与愿违,欲见到他们子女的成绩下滑、社交失败,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究竟是甚么让这些优秀的学子感到如山的压力?以下刘医生讲解大学期间的四大心理挑战。

一般大学生面对的心理挑战及压力

 

1.告别父母: 学生离开家庭,住进学校宿舍,首先要完成的就是与父母、家庭的情感脱离(Emotional Separation)。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续渐学会独立,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认识更多的人。

 

2.选择未来的主修科(及职业): 很多大学为学生提供众多的来职业准备,如何选择,就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不能忽视的生活现状(Reality)、才华(Gift)以及兴趣(Interest),同学们可结合这三方面来考虑。例如现实是你毕业后需要支持家庭开支的,找份较高收入的工作必然是最重要的。

 

3.情感需求: 大学阶段是谈恋爱的季节,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寻找人生伴侣。如何处理好情感关系,是大学心理健康的重要部份。

 

4.自我认知: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交、探索和人生经历来给自己定位,了解自己是甚么样的人,属于甚么社交圈,能对社会做出甚么贡献,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说回常春藤大学,他们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常春藤的学生,相比其它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大的压力?以下是刘医生提供化解压力的一些方法。

 

善用校园资源,找出个人定位

常春藤大学的优点在于其丰富的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学校面向世界各地、各族裔招生,学生中各个阶层、不同背景、不同才华的人都有,充份追求校园人文环境的多样性。

 

在如此多元的环境中,学生可善用这里的资源,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比较,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之路,这是常春藤大学设计学校构架的理念。相比之下,州立大学则更多地招收本地学生,主要以中产及部份基层阶级家庭的孩子为主,因此学生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要与人争名次,适当地消除读书压力

可为甚么常春藤大学多样化的环境,会给华裔学生带来压力呢?

 

这是因为华裔学生常常在做「追第一的人」。在多样化的环境中,行行出状元。如果不是抱着肯定、接受他人优点的态度,而是总想着在各方面争第一,就会迷失自己的道路,只想着如何超越别人的优点。最后精疲力尽,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还产生样样

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中国人推崇的是「勤能补拙」的文化。只要肯在一方面足够努力,就以为能够有所成就;而西方社会则尊重「自然」,认为孩子有其天生的才能,应该发现并予以培养。

 

西方社会这种思想在常春藤大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接触不同的文化、活动,找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发展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才能贡献社会以实现价值。这一文化差异,需要入读常春藤的学生和家长们在思维上有一个转型,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而不是样样和别人比较。

 

包容差异,主动探索尝试

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有如「自助餐文化」。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就像自助餐厅摆满不同料理,但是却不会有人端到你的面前,你必须自己去挑选、尝试自己喜欢的菜肴。

 

比如,学校的教授们不会主动来找学生参加某一项活动,而是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

 

可是很多亚裔孩子却不懂。埋头只吃炒饭,看到别的孩子吃奶酪、汉堡就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孤独。这是源自于亚裔人群的求同心理(Conformity),对于不同的事物缺乏包容(Tolerance),这些文化上的因素对许多亚裔学生构成社交挑战。

 

父母放手让孩子独立

如何让这些华人孩子走出这些心理障误区,在大学乃至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成功,这是很多父母所关注的话题。

 

首先,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很多华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与父母渐渐脱离这一过程。孩子有甚么问题就找父母,而不是询问学校老师或同学。这都妨碍孩子自由地探索大学的多样性、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沟通和交流。

 

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采用强加的做法。很多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父母就立即公式化地下结论。

比如,孩子和roommates相处不好,家长就会找学校要求换宿舍(这也是本中心面对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齐研究问题,看看孩子的心病在哪里,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学校师咨询一下,看是否其他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刘医生说,家长和老师、学校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教育好孩子。

 

了解常春藤大学设置的理念,进入常春藤大学并不是万事大吉,而是全新挑战的开始。学生们应该对大学多样化的环境有所准备,并且在学习生活中了解到大学期间的四大挑战,充份运用学校多样化的资源找到自己的职业、情感和社交归属。

 

数据来源:美国麻省学城波士顿的华裔心理医生刘立所著的「大学期间的四大心理挑战,以及常春藤大学的学生为何面临更多的压力。」

 

Tip: 想了解更多移民咨询,请登录优移微信号:AEIS1999NZ

bottom of page